中新网首页  视频首页  中国风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林奕华:五幕人生   编导:宋哲   摄像:李硕行 孙恒业

  【解说】

  他被称为“香港鬼才”,1991年自组剧团,迄今交出58部原创舞台剧的成绩单,集导演、电视人、作家、电台主持、大学讲师于一身。

  【同期】林奕华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会觉得,一双眼睛不够用,一个脑袋不够用,(用)一双眼睛跟一个脑袋,来做几双眼睛跟几个脑袋要做的事情。

  【解说】

  他成功将张爱玲名作《红玫瑰与白玫瑰》改编电影,35岁捧获金马奖,成为金牌编剧。

  【同期】林奕华

  我在看她(张爱玲)的时候,有点像好像在上一辈子,看到有人在写某一个角度自己的故事,所以就特别得亲切。

  【解说】

  他用五幕戏从容诠释自己的戏剧人生,却独对最后一幕异常笃定与坚持。

  【同期】林奕华

  最后一幕一定叫《初恋》。

  【解说】

  2019年4月,作为林奕华创作的第一部音乐剧《梁祝的继承者们》,时隔三年之后,在北京进行新一轮的演出。

  【同期】林奕华

  就是因为我很喜欢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祝英台是个非常现代型人格的一个人,她有她浪漫的一面,但是她其实能够走到未来去的。所以我希望能够,就是通过这个戏让更多人来喜欢她。

  【同期】林奕华

  我觉得我的人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重心,就是我发现我有话想对这个世界说。十几岁吧。大概就真的是那个13岁。因为当我去面对一个新的环境跟一个新的世界的时候,我就觉得,其实那些人不懂得我,所以我必须要自我介绍,那个时候你就在找那些语汇。

  【解说】

  林奕华,1959年生于香港,敏感而叛逆的性格使他很早就渴望用自己的声音与世界对话。少年时,他曾逃课一学期去看电影,生发出对讲故事的渴望,他从14岁开始编剧生涯,曾供职于香港一家电视台。1978年的一天,19岁的林奕华受到后来成为著名导演王晶的邀请,签约成为香港无线电视台的编剧。

  【同期】林奕华

  他(王晶)22岁,我更小了,中五吧。我就听到他跟我说,你每个月要写一个一小时的肥皂剧,然后你得到的那个薪酬是4000块。那在1979年的那个4000块钱是很多钱。所以我就认为说太好了,所以我就签约。但是真正去签约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不是我想写的剧本。

  【解说】

  与无线的合约在一年后终止。林奕华曾把自己人生的头二十年形容为“浅薄的电视第一代”。1982年,他参与创办了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开始了在戏剧舞台上的先锋派尝试。从此他就没再离开戏剧的舞台,终于找到了一种与世界“告白”的语言。

  【同期】林奕华

  第二幕,如果这样说的话,我就会叫做《出走》。出走的意思就是,你好像永远都要离开一个地方,你不能太长时间安定的。所以出走它代表了一种决心,就是你的未来还在别处。

  【解说】

  与许多艺术家相同,林奕华的艺术之路,是在出走、寻找、困扰、狂热、积淀中不断地延展。香港、台湾、巴黎、比利时,每个城市都记录了他的感情和成长,同时他也在这种主动为之的“颠沛流离”中,收获灵感和养分。

  【同期】林奕华

  因为我们是在城市长大的,我们都是用一种急求成效,非常重视结果,而并不是回到根源去拿到营养的。所以,你永远都觉得说这个城市其实有它不足的地方,所以你就会往外找,所以,你永远都在希望用外面的经验来填补自己里面的不足。

  【解说】

  林奕华在英国度过了30岁到36岁的大部分时光,也间或四处辗转。他打工、学语言、观察社会人情,还从自己录制的900多卷录影带里,得到戏剧创作的启发。对林奕华来说,成年以后的出走,往往还夹杂着对情感的困惑。

  【同期】林奕华

  1983年第一次出去的,但是后来,在那个时候在谈恋爱,然后要上飞机,但是在我走之前,我打了一个电话给这个让我失恋的人,然后他就说了一句话,就说,难道我现在就叫你不去,你就不去吗?那我说可以。所以我就把那个机票给撕掉了。然后我就没有去,然后一等,当然那件事情,到最后那个人也没有跟我在一起。

  【解说】

  林奕华1991年创建的名为“非常林奕华”的剧团,在28年间创作了58部舞台剧,他认为所有剧目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成长,是他情感经历和思考的投射。

  【同期】林奕华

  那是我的第三幕,叫《失恋》。

  【解说】

  林奕华读到张爱玲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他在台湾读书。从林奕华第一部剧作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心经》,可看到张爱玲对他的莫大影响。1994年他凭借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红玫瑰白玫瑰》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此后再未涉足影视,而是在舞台剧方面多次改编、导演张爱玲的作品。

  【同期】林奕华

  她能够把这个异乡,现在很多人说的“孤岛”,体现在她的作品跟她的人生当中。这些东西跟我的家庭,跟我的情感遭遇,跟我跟父母的关系,有时候也出奇地吻合。所以我在看她的时候,有点像,好像是在上一辈子,看到有人在写某一个角度,自己的故事。所以就特别得亲切。

  【解说】

  关于人生、关于价值、关于认识自己,林奕华的戏让很多观众能找到自己。他擅长把一个个“孤岛”开启,共同对话,碰撞灵魂,他运用的方式也极为特立独行。

  林奕华近几年的作品大多改编名著,翻新、颠覆、杂糅,用现代的面孔去诠释小说的角色。2006年,林奕华萌发了创作“四大名著”系列的想法。

  【同期】林奕华

  我们可以通过《水浒传》问什么是男人,我们可以通过《西游记》去问什么是梦幻,我们可以通过《三国》去问什么是成功,然后到最后《红楼梦》什么是性,这些东西全部跟我们作为一个又传统、又现代的中国人是有关系的。

  【同期】林奕华

  最后一幕一定叫初恋。因为初恋是,对我来讲是不会停止的。因为初恋不是跟一个对象,其实是跟你自己。就是你如何常常能够回到一个比较原始的状态,去感受那些喜悦。然后让那些好奇可以把你带得更远。

  【解说】

  从14岁开始写作的林奕华,戏剧创作对他来说,早已成为一面镜子,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爱是其中永恒的主题。

  【同期】林奕华

  简单来说,我觉得跟张姐(张艾嘉)、奶茶(刘若英)她们两位最共鸣的地方就是觉得,爱对人来讲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的创作很多都是以这个作为柱子的,作为一种我们交流沟通的基础。

  【解说】

  每当舞台剧结束,林奕华同剧中演员携手谢幕,但当观众席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他说,那是他最孤独的时候。

  【同期】林奕华

  因为这些掌声,它就有点像下完然后就会被蒸发的雨水,连那个声音都很像,就是那个雨水,一直打在一个屋檐上面。然后那场雨下得多大,其实它都是会被蒸发,回到天上去的。所以艺术它的确就是,空气中来,空气中去的。所以,你只能把握那个当下,相信那些东西,它真的是有被传达到的,是有被感受到的。

分享到:

《中国风》是一档文化人物志栏目,聚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名家。节目不拘泥传统与现代、风格与流派,诚意挖掘文化风行的密码;精细描摩中华器物之美,展现工匠精神;秉持文化自信,传递中华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与东方智慧。

Email:cnstv@chinanews.com.cn

电话:010-88311129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