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视频首页  新视野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往期回顾
极境方舟 月宫一号   编导:李妍   摄像:康登淋

【解说】

一个密闭空间,形成什么样的生态系统,才能让人足不出户生存数百天?

2017年5月10日,中国“月宫365”实验计划启动。在总面积150平方米、总体积500立方米的“月宫一号”中,依靠系统内食物、氧气等生存要素的循环再生,三批志愿者成功挑战——持续生存了370天。

【字幕】

2018年5月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最后一批志愿者出舱,为期370天的“月宫365”实验圆满成功

【同期】“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红

让我们一起打开舱门,欢迎志愿者刘慧、刘佃磊、高寒和胡静菲出舱!

【解说】

在密闭空间里生活长达370天,这些志愿者们吃什么?如何呼吸?如何生活?

答案就在这个叫做“月宫一号”的大家伙里!

【标题:极境方舟 月宫一号】

【解说】

“月宫一号”由一个综合舱和两个植物舱组成,是中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它所使用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是保障人类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关键技术。

同时,“月宫一号”也是世界上首个由“人-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的“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整个系统闭合度高达98%,为世界第一!它能够实现成员所需的:全部氧气、水和大部分的食物,在系统内持续循环再生!

【同期】“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刘红

我们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利用生物技术来调控系统的稳定。要满足人的需要来形成循环,比如氧气,那么人会消耗氧气,他呼吸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那么他产生的废物我们要进行处理,微生物来处理它(废物),那么也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那么这些产生的二氧化碳都会供到植物舱,植物会吸收它,进行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氧气又供给人、微生物、动物来进行呼吸作用,那么这样就形成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一个闭环的循环。

【解说】

除了氧气——二氧化碳的循环,水的循环利用也是确保系统高闭合度,且长期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人产生的生活废水、尿液等可在净化处理后用于植物栽培,同时植物蒸腾产生的水汽,经过冷凝、收集、净化,又可再次供人饮用和生活。氧气和水能够做到100%持续循环,这一点对于人类太空探索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想要长期生存在“月宫”当中,营养丰富的食物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想要成为“月宫”的成员,能够享受黄粉虫的美味可是一项“硬指标”!

【同期】“月宫365”实验 志愿者伊志豪

我们在里面饲养黄粉虫,来进行补充我们的动物蛋白。去国外参展的时候老外说是像薯条、炸薯条似的,但是我们觉得是类似于吃知了、蝉蛹那种感觉。

【同期】“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刘红

大型动物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心理上,人就会跟动物建立一对一的情感上的依赖关系,然后慢慢就会把它养成了宠物,那么有一天比如你跟另外一个人说“对不起,哥们儿。你那只该吃了,我要把它拿去宰了”,就会造成很大的心理的问题。

而这种小型的昆虫,它很小,所以就会养的量非常的多,当很多的时候,你也认不清老大老二老三,所以就不会说,那只黄粉虫是我的,我给它起个名,黄粉虫听着好像挺可怕的,其实挺好吃的,而且它的营养也很好,就是它的动物蛋白的氨基酸组合是很合理的。

【解说】

“月宫一号”里的黄粉虫,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可食蛋白,还能帮助降解舱内部分废弃物从而加速物质循环,同时,它还能起到一定的心理调适作用。

除了培养黄粉虫作为蛋白食物源,志愿者们在“月宫一号”里面吃的全部是自己种植的绿色无公害食材,包括5种粮食作物,15种蔬菜作物,还有1种水果。

【同期】“月宫365”实验志愿者 刘慧

小麦、油莎豆、大豆、黄瓜、西红柿,草莓(等),我们在植物栽培这方面也种植了一些有药物价值的植物,比如说荆芥,我们经常就是不定期的要喝那个荆芥汤。

【解说】

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次生物循环,对于我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那么,一旦切断外界一切供给,人们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和水,怎么自给自足?“月宫一号”正是提供了这样一套解决方案!不仅使人类能在月球上长期生存成为可能,许多单项技术还可应用在极端气候地区、水下和地下设施,以及各种长期封闭的空间。

【同期】“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刘红

从整个这个系统层级,我们叫“在地球上一切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来让人可以幸福地活着。”除此之外,像我们里边的单元技术,可以用到地面上,比如现代农业的植物工厂,我们也正在把它进行研究转化,变成一个小型的装置,变成家用和办公场所使用。

【解说】

“月宫365”实验成功完成,标志着中国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也为中国空间站设计提供了重要实验支撑。

【同期】“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戚发轫

人总是要离开地球的,要比较长期的在地外的空间,地外的星球生活,生活就要解决一个环境,同时也要解决能量和食物来源,我想我们这个实验就是不可取代的。

【解说】

3000年前,古人望月兴叹“月出皎兮”,只能想象月宫的神秘瑰丽;

3000年后,“月宫一号”让我们走进太空、生活在太空拥有更多可能。

 

《中国新视野》是中国新闻社视频新闻部与北京南海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一档视频栏目。栏目立足中国内容、世界视野、国际表达,运用丰富的视听元素,记录展现行进中的中国,聚焦这个古老国度在新时代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Email:cnstv@chinanews.com.cn

电话:010-88311129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