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视频首页  新视野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往期回顾
中国“新四大发明”之高速铁路   编导:李妍   摄像:李硕行

【解说】翻开这本影集,黑白影像之中一张张真实生动的面孔,记录了几代中国人在火车上的旅途百态。

【同期】王福春 著名摄影师 74岁

那段历史是一个,中国人坐火车是最难忘的过程,列车是啥?列车是一个流动的社会,它汇聚了四面八方乘客,演绎了很多很多故事。做广播体操的、打麻将的,包括86年,电视第一次上车厢,全车厢人在看。

【解说】影集的摄影师王福春曾是一名铁路职工,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非凡的毅力,记录了从1977年到2017年,整整40年间,中国的火车车厢里,一个个鲜活的瞬间。40年里,王福春几乎跑遍了全中国所有的铁路线,乘坐列车上千次,行程几十万公里,前后拍摄了几十万张底片。

【同期】王福春 著名摄影师 74岁

那个时候坐火车 一站一天一宿,两天一宿,腿都肿,人也多 超员100%到200%。现在你看看,发展动车高铁以后,一下子就变了,我形容坐火车是“陆地航班”、“流动的宾馆”。

【解说】从京津城际第一辆高速动车组开始,中国高铁一次次的升级,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四纵四横”、长达2.5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网——运营里程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像一张耀眼的名片,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速度。

2017年6月26日,中国高铁再次让世界惊艳。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复兴号”,从京沪两地双向首发。

记忆中往来于京沪间的“绿皮车”和漫长的22小时43分的旅程,在铁路一次次的大提速中成为历史。今天,旅客们乘坐的“复兴号”,持续运行速度可达350公里/小时,从北京驶达上海,仅需要4小时24分钟。

【同期】北京南站宣传科科长 高玉洁

北京南站作为中国第一座高铁车站,同时也是“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的始发车站。目前,北京南站有26.5对列车是由“复兴号”担当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实现时速350公里达速运行,标志着中国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行树立了新的标杆。

【解说】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让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那么,时速350公里到底有多快? (音效)是的,就在这一秒钟的时间里,“复兴号”已经跨越一个纵向的国际标准足球场。

350公里/小时的火车有多稳?立硬币、立钢笔、立手机、立水瓶,都稳定不倒,这几乎已经成为中外乘客体验“复兴号”的例行项目。

【同期】

美国中文网记者体验(网络素材)

乘客:

挺舒服的,很准点,而且快

乘客:

我在国外留学,很多(地方)没有国内方便

乘客:

里面的舒适度、还有环境都比较好

这个是最方便最快捷的,所以我经常坐这个

【解说】更快的速度、更稳定的行驶、更高的发车频率、更精准的运营时间,同时还要满足:在温度横跨正负40摄氏度的环境中,和中国复杂的地形地貌间运行,这些要求,无一不意味着需要更精细、更尖端的研发制造工艺。

【同期】李强 北京交通大学 轨道车辆工程系教授

整个列车的设计寿命是使用30年,国外也是30年,比如说德国30年,它一年只要大概600万公里就够了,像我们要用30年,对应的是1800万公里。那么它这种装备的制造呢,应该说是尖端技术和一些先进材料,和一些先进设计理念的高度集成。

【同期】唐涛 北京交通大学 国家轨道交通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教授

“复兴号”标志中国高铁逐渐进入到了4.0的阶段,体现出来我们国家,真正掌握了高铁的自主化,达到了世界的最先进的一个水平。

【解说】除了更高速、更安全,更舒适、更智能也成为它的代名词:宽敞的座椅间距、WiFi网络全覆盖、USB插口、智能显示座位号……人性化细节遍布的高铁,用摄影师王福春的话说,像是一个“豪华的流动宾馆”。

【同期】王福春 著名摄影师 74岁

我记录这个火车40年,人的变化、车的变化,它是一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变化。我走在高铁站、高铁车上,我都不可思议,发展得太快了。

【同期】唐涛 北京交通大学 国家轨道交通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教授

我们一直讲,铁路是经济动脉,高速铁路给大家带来了时空距离的拉近,同时的话,带动我们国家众多的基础工业、相关的关键技术、一些材料,多方面的一个技术的发展,从国际的领先地位,保持到一个引领的地位,持续地推动世界轨道交通的快速的发展。

【解说】如今,高铁线路正在以每天近五公里的增长速度,编织着一张巨大的交通网,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将“子弹头列车”作为出行首选。

然而,自中国高铁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围绕着高铁票价过高的争论也不绝于耳。反对者担心,高铁相对昂贵的票价,会让低收入群体的出行变得寸步难行;支持者表示,铁路仍然保留有很多普速列车,高铁,只是给人们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选择。

另外,作为中国人广泛使用的出行方式,每年春运期间,铁路的运力都经受着严峻考验。春运,被称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有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一半。购票困难、车厢拥挤 一度是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春运记忆。高铁的出现,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难题,但确实减少了很多人消耗在路上的时间。

【同期】王福春 著名摄影师 74岁

过去在北京要到上海,起码得一天一宿、两天一宿那么坐,现在就4个小

时了,千里一日还。

【同期】乘客

在坐这个之前坐过火车,那个是一个半小时左右(到达),跟这个没法比的,这个很快,半个小时一转眼很快就到了。

【解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铁路上没有自己生产的机车;如今,全球83%拥有铁路的国家和地区都运行着中国的机车产品。中国铁路,让中国人清晰地看到时代的变迁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飞速发展。我们追忆它的过去,更期待它的未来。

《中国新视野》是中国新闻社视频新闻部与北京南海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一档视频栏目。栏目立足中国内容、世界视野、国际表达,运用丰富的视听元素,记录展现行进中的中国,聚焦这个古老国度在新时代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Email:cnstv@chinanews.com.cn

电话:010-88311129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