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中国观察】脱贫、小康、共富,中国人打造“向往的生活”

分享到:

【十年·中国观察】脱贫、小康、共富,中国人打造“向往的生活”

2022年09月21日 19: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9月21日电 题:脱贫、小康、共富,中国人打造“向往的生活”

  中新社记者 邓敏

  “这就是春林山庄,余村的第一家农家乐,我现在是这里的店小二。”

  来自埃及的“网红”王慕林,在视频里用流利的中文讲述着浙江省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生态致富路。

  过去十年,类似的脱贫致富故事在中国不断发生。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数千年来秉持“民为本”的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始终追求整体性福祉,这也是当代中国消除绝对贫困、追求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基。

资料图:2021年6月27日,位于北京西单东南角的“全面小康”花坛吸引游客。<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胡庆明 摄
资料图:2021年6月27日,位于北京西单东南角的“全面小康”花坛吸引游客。中新社发 胡庆明 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中共最高领导人即作出承诺。

  2021年,中国宣布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十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减贫战略和理念与时俱进。

  人人吃上“生态饭”的余村,去年底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王慕林的“老板”——春林山庄的创办人潘春林,从矿山拖拉机司机变身余村乡宿联盟主席,几乎每天都要向慕名前来的中外游客和求取致富经的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正是这种令人信服的“点绿成金”,逐渐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深入人心。

资料图:2020年7月19日,游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游玩。(无人机照片)<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蒋启明 摄
资料图:2020年7月19日,游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游玩。(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与此同时,科技赋能带来的脱贫致富模式创新也是过去十年的显著变化。

  今年33岁的云南独龙族人白忠平,在短视频平台网名“独立松”,除了将独龙族民俗风情等手机视频发上网,还在直播中推销草果、独龙毯等特产。

  白忠平能在大山里流畅地与网友直播互动,得益于5G网络的高速发展。从中国最偏远贫穷的山乡之一,到5G+数字化小镇,独龙江乡终成为万千“网红村”“直播村”“电商村”之一。

资料图:2022年5月31日,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一名游客正在观看当地妇女织布。<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康平 摄
资料图:2022年5月31日,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一名游客正在观看当地妇女织布。中新社记者 康平 摄

  卫星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中国“胡焕庸线”以西区域夜光面积增加约55.3%,夜光总量增加约42.7%,其背后是西部地区电网加大铺设、乡级以上道路长度5年增加约64%、互联网经济增长活跃。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仅给普通民众生活带来变化,也蕴含国际认同的价值理念。譬如和余村一起入选首批“最佳旅游乡村”的安徽西递村,从一个欠发达村庄转型为海内外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靠的就是探索在保护中活化利用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像西递村等融传统古建筑与田园风光于一体的景点“爆红”,亦折射出步入小康社会的中国民众整体需求层次的升级。在仓廪实、衣食足之后,能否妥善解决从“有没有”升级为“好不好”的问题,成为中国新发展阶段的民生新诉求。尤其是“Z世代”的年轻人,不仅仅满足于日常生活需要,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资料图:2021年7月16日,航拍安徽黟县西递古村落。(无人机照片)<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韩苏原 摄
资料图:2021年7月16日,航拍安徽黟县西递古村落。(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坐在“北欧风”的白色帐篷下,持一杯手冲咖啡,在iPad上回复网友有关露营的咨询,这是“小杭坑掌柜”鲍鑫的日常。这位曾在上海担任企业高管却辞职返乡的浙江夏阳村村委会主任,推广“精致露营”概念,将有“空心村”之称的夏阳,打造成在“篷”友圈走红的“江浙沪最美营地”。

  露营、攀岩、登山、滑雪……这些曾经所谓的“贵族运动”,已经融入不少中国人的日常。其背后,既有生活品质的提升、民众观念的转变,也有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把民生保护伞带来的底气。

资料图:2022年7月23日,民众在重庆广阳岛一处露营地搭起帐篷,享受夏日傍晚的惬意。<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何蓬磊 摄
资料图:2022年7月23日,民众在重庆广阳岛一处露营地搭起帐篷,享受夏日傍晚的惬意。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近十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4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13.6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1.8%提高至95.4%,十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2021年城镇单位人员工资较2012年翻了一倍……

  如今,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正在求解另一个课题——实现共同富裕。当下,民众对幸福的要求已不仅是有钱、有闲,还要有健康、快乐、精神享受以及更加公平地享有各类社会服务。

  这也是为何当前中国的共同富裕不仅仅聚焦于经济增长,并非“唯收入论”或唯物质财富论,而是更强调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致力于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更高层次的发展问题。

  按世界银行标准,2021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但近几年的基尼系数始终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这是中国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在国际局势动荡和世纪疫情叠加的不确定性下,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福利主义陷阱”“消费主义陷阱”等等,建立以人本价值观为基础的衡量共同富裕的多元价值标准体系,尚需更多“十年”来证明。(完)

【编辑:陈文韬】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